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
作者:徐连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04-29 10:06:3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 位于东非大裂谷以西,阿鲁沙西北偏西130公里处,一部分狭长地带向西伸入维多利亚湖达8公里,北部延伸到肯尼亚边境。1940年后成为保护区;1929年,塞伦盖蒂中部228600公顷地区被定为狩猎保护区;1951年建成国家公园;1959年得到扩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计划中塞伦盖蒂——恩戈罗恩戈罗生物保护区(连同毗邻的马苏瓦狩猎保护区)的一部分得到国际公认,同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

公园气候

这里的降雨主要集中在11月到第二年的5月,12月和34月为高峰期。年平均气温20.8℃,海拔1150米处记录的年平均降水1210毫米。降雨量向东递减,自北向西递增,在西部维多利亚湖附近的狭长地带年降雨达950毫米,公园最北端肯尼亚边境附近年降水达1150毫米。

公园简介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一个有着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的巨大生态系统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但在严重干旱时几乎全部变为沙漠。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粟(盐碱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较湿润地区,水蜈蚣属植物生长占优。公园中部为大片金合欢林地草原。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长廊林覆盖了公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公园由于拥有现今极大规模的动物群落而闻名遐迩。这些动物群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这些动物有牛羚斑马羚羊3000多只狮子、斑鬣狗。5月和6月,许多动物从中部平原集体迁徙到西部狭长地带。公园的东部原先都是马赛牧区的一部分。野生动物和家畜共同分享这里的自然资源。马赛人是东非最大的游牧部族,他们的文化习俗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基本资料

(总面积25063平方公里)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塞伦盖蒂国家公园14763平方公里

  2.马赛-玛拉1750平方公里

  3.北恩戈隆戈罗2800平方公里

  4.狩猎区2200平方公里

  5.乡村田地3550平方公里

玛拉生态区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与北部肯尼亚的马赛——玛拉国家公园共同组成了闻名遐迩的塞伦盖蒂——玛拉生态区。

  在蓝色暮霭中的塞伦盖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蕴藏着无限生机,无时不刻上演着的适者生存的故事是这片土地魅力永恒之所在。

塞隆勒拉山谷

  塞隆勒拉山谷的长草平原是公园总部所在地,大部分的旅馆和野营地也集中在此。塞隆勒拉集中了全非洲最多的狮子和猎豹。沿着河谷而行,不管你什么时候来,都能欣赏到本地的野生动物风光。这里也是全塞伦盖蒂最好的观赏猎豹、河马、鳄鱼和大象的地区之一。越过塞隆勒拉,就来到了西部和北部走廊,这里比塞伦盖蒂的其他地方更为原始、荒凉,来访的游客也比较少,一般都是在某个适当的季节追随迁徙的野生动物而来的。

走廊

  走廊是中部塞伦盖蒂地区的延伸带,格鲁米提河从它遍布着陡峭丘陵的平原上蜿蜒流过,河的两岸分布着灌木丛和森林。北部走廊属于偏远地区,从那儿可以到风景秀丽的罗伯地区,它还通向肯尼亚边境和边界线那头的马赛——玛拉生态区。

经常听人们说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游客太多,当然,如果你想拥有一次完美的野外体验,你自然得知道该如何适当安排你的塞伦盖蒂之行。确实如此,人们往往把旅游期分成几段,在塞伦盖蒂、恩戈隆戈罗、曼亚拉和塔朗吉尔这几个公园里各玩上几天,这就意味着旅行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建有公路的地区。而你要知道。塞伦盖蒂的大片土地都是荒僻而人烟罕至的,真正热爱旅行的人们会很高兴地去那些纵深地区,那种感受才真是棒极了!

塞伦盖蒂

  塞伦盖蒂在马塞语中意为无边的平原,实际上这是人们对塞伦盖蒂平原的一种误解,看起来它是一望无垠的,事实上它的面积并没有想像中的大,当你开车沿着最长的轴线走,在两个小时内就能穿过所有平原。如果你在塞伦盖蒂平原中停下你的越野车,熄掉引擎,在车盖上坐几分钟,很快你就能意识到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多么的单纯: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

 

  这样一个生物圈,如下:

  土壤——

  草——大型食草动物

大型食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

  大型食肉动物——土壤

兽群

  归根结底,你身处的这个平原上有生命的东西就唯有草和大型哺乳动物。如果你是在2月的某一天来到塞伦盖蒂平原,你可以看到四周巨大的兽群。在这个极为简单的环境里,存在着大得令人难以相信的生物集合——广袤的草原、大型食草动物及其一旁的捕食者。在初次体验到这种单纯性的时候,你禁不住会被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运作规律所折服。这种生命的力量是如此强烈,如此震撼,如果要想有效地说明这种力量,那我们只能说:它使非洲其他所有大野生动物公园看起来都像是贫瘠的荒地。不过,当我们在旱季回到同样的地点时,你会发现它看上去也是一片荒地。

  根据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特色,下面我要重点介绍的是:

  食草动物;

  食肉动物;

  动物大迁徙。

食草动物

  食草动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吃草。塞伦盖蒂真正的奇观并不仅仅在于每年一次长途跋涉的巨大的牛羚群,还在于种类各异的食草动物的组合方式。虽然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食草技巧,但它们却能联合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割草机。所有生活在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都为三种最主要的欲望所驱使:

保护自己

  (避免被捕食)

  找到最好的牧草并吃掉它

繁育后代

  下面我们就来依次看看这三点,以更好地了解食草动物。

A.保护自己(避免被捕食)

  对食草动物来说,有下列四种方法可以避免被敌人捕食:

有足够大的体型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不被敌人猎杀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体型足够地大且身体足够地强壮。大象很明显就是运用这种生存技巧的杰出范例。然而它们也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必须消耗数量惊人的食物来维持它们庞大的身躯。不过,因为所有的食草动物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吃草,因此在某些地域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至于体型,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食草动物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自己的体型进行自卫。不仅仅是只有一头大象才不会被狮子抓住;一头强壮的水牛也不会轻易被猎豹捕杀;同样地,牛羚也不会受制于薮猫;甚至一只小汤姆森瞪羚也不会被香猫扑倒。

跑得快

  奔跑速度快的动物在被敌人追捕时显然占优势,但是很明显,速度快和体型大是互相矛盾的。一般说来,食草动物的体型越小,它一般也就越依赖于速度,以便于从捕猎者的手中逃脱。在奔跑中能急速转弯同样也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本领。

成群结队

  食草动物所处的集体很可能是在某个狮群或一伙鬣狗的领地上。也许哪一天这个团体中注定有一个成员会被拖走,但从几率来看不一定就是充满担心的那个个体,如果它的体型和这个团体中的牛羚或者斑马差不多大,站在兽群里的它就不会成为食肉动物更大的目标。聚合成群显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意,因为这样不仅仅是可以不被敌人过多地注意到自己,还可以和同伴们一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保护自己。

有敏锐的感觉

  食草动物并不以其拥有各种灵敏的感觉而著名。它们大多数都只是某种感官格外敏锐,而其他几种则相当迟钝。相对于它们的捕食者而言,食草动物在这方面显得非常可怜(例如,猫科动物就拥有一套高度协调的感觉系统。)虽然如此,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某些方面的敏锐的感觉在躲避捕食者时也是能起明显作用的。牛羚的嗅觉非常敏锐,它们不仅能闻到捕食者的气味,还能察觉远方的雨水。斑马则拥有绝佳的视力。汤姆森瞪羚和格兰特瞪羚也因其具有极好的听力而闻名于世。

  由此看来,无须什么天赋就能得出以下的结论:只要具有了某种敏锐的感觉,并把它和其他动物的感觉结合起来运用,才能拥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早期报警系统。塞伦盖蒂平原上的食草动物就是如此,它们结成同盟,彼此合作,以抵御捕猎者的侵袭。

  B.找到最好的牧草并吃掉它

  食草动物的第二个预定任务是找到最好的牧草。即使是在最好的季节和最有利的情况下,在如此庞大的同伴的众目睽睽下,草料也是相对匮乏的食物,如果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必须尽可能地去吃品质最好的牧草。因为它们知道,最羸弱的食草动物总是最先被捕食者生吞活剥的。因此得到质量好的牧草,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是绝顶的重要。

四处游荡寻找牧草

  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排除食物寻找过程中的偶然因素。草类的生长显然是有季节性的,它在一年中各个时期的分布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必须遵循这个模式,才能找到牧草。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大象的惊人记忆力是举世闻名。斑马同样也是公认的记忆超群的动物。据说食草动物的迁徙方向是由牛羚和斑马彼此合作而决定的:前者运用嗅觉侦察出雨水的方向,由此开始迁徙行动;接着由斑马回想头年的迁徙路线。我们的观察和所看到的证实了这一点,当时由于11月的雨水迟迟不下,一切都变得糟糕起来,牛羚和斑马最后因为相互厌恶而结束了它们的盟友关系。斑马仍在原地等待着记忆中的雨水,斑马相信雨水终究会到来:而可怜又有些愚蠢的牛羚则在这条路上陷入了漫无止境的徘徊。

吃其它食草动物留下来的草

  寻找最好的牧草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吃其他动物没有碰过的植物或植物的某些部分。这种方法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不过它却能有效地减少动物间的竞争,使你活得更容易一些。以极端的方式采用这种策略的食草动物是长颈鹿,它不仅吃那些大多数食草动物都吃不到的那些长在高处的植物,而且还以不被大家青睐的阿拉伯洋槐为食,那上面长长的刺可是能毁掉许多技术不够纯熟的嘴的。不过对塞伦盖蒂平原上的大多数动物来说,这可能是比较高级的解决方案而很难仿效。所以食草动物们的食草技巧形成了一个循环,我们称其为食草演替

  食草演替发生在林区边缘地带,那里最大的食草动物大象会对植物造成一场浩劫”——它们推倒小树,踩倒灌木丛,践踏一大片草地。如果大象数量太多,它们就会把森林地区向后推,开辟新的草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部走廊地区已经承受了大象这种行为的后果,那里的大象种群大幅度增加,据推测可能是从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以外的非保护地涌入的,因为它们在那儿很容易被偷猎者捕杀。

食草演替接下来的就是水牛和河马,它们也会吃掉和践踏森林和河流边缘地带的大片草地。在类似地区居住的还有大型羚羊,如转角羚羊、东非狷羚和黑斑羚。当它们开始在这些森林和河流的过渡地带走来走去(100公里范围内)寻找水源和牧草的时候,就预示着大迁徙的即将到来。

 

动物"领袖"

  我们再来谈谈塞伦盖蒂真正的食草动物领袖——牛羚和斑马了。塞伦盖蒂生态系统拥有120万多只牛羚和20万多只布歇尔斑马(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数据,下同)。这些动物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它们把对塞伦盖蒂的所有要求都押在它的中部市场(那大片的草原)上了,同时凭着它们的全套本领(包括各种食草技巧),赢得那要求并不高的鲜美食物。

  牛羚和斑马的食草习性完全不同。牛羚就像牛一样属于反刍动物,喜好品质优良的草料。然而斑马更像马,能够接受质量较差的牧草,不过食量却要比牛羚大。以单个的个体而言,斑马在相同时间内所消耗的草料是牛羚的两倍。它们的食草方式也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牛羚是先用下前齿和上颚垫夹住草,把它扯断,立即吞下去,以后再花时间慢慢地反刍咀嚼。牛羚的这一技术使它吃草的速度比任何对手都快。斑马则是用它锋利的上前齿和下前齿先把草切断,接着用臼齿嚼碎,然后再把它吞下去。而其它小型食草动物,诸如格兰特瞪羚和汤姆森瞪羚。它们较小的嘴巴使它们专以牛羚和斑马留下来的短草为食。

很显然地,塞伦盖蒂的所有动物都努力使自己能成功地繁育后代,但其中只有牛羚才是真正地精雕细琢,把它设计成了一项艺术——它们把发情期和产犊期精确地结合在一起,正好在矮草平原的雨季到来的时候发生,这对于维持它们虽然绝对数量不断减少但依然是最庞大的种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食肉动物概述

 

  食肉动物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这块巨大的运动的肉(指迁徙过程中的食草动物)。主要食肉动物的比赛成绩名次如下:

  1秃鹫 2鬣狗 3狮子 4 5猎豹

  这些食肉动物在如何捕猎方面都各有各的策略。

Group of four cheetasLion lying in grass

Lion resting on a treeHot air balloons in Serengeti

WildebeestRhino in Serengeti

Group of Giraffes in SerengetiA group of the Zebra taking a break after the long grazing hours in the great Serengeti plains

秃鹫

即使是最粗略的调查,从秃鹫的生活方式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善良而有益的动物。然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数不尽的秃鹫被人们射杀、诱捕或毒死。由于时常看到成群的秃鹫围着绵羊或小牛的尸体进食,因此人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种鸟是食肉动物(捕食者)。实际上,秃鹫只是食腐动物而已,它们的重要职责就是清除腐烂的动物尸体,这也是自然界中必要的再循环过程。秃鹫和鹰(有尖锐的爪)不同,它们自己并不捕杀猎物,虽然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处于绝望或饥饿状态的秃鹫会捕捉弱小的动物为食。

  应对秃鹫种群的坏名声和大量死亡负责的是西方人,而这些有益的鸟在其他许多宗教信仰和文化中都是备受崇敬的:印度教教徒认为秃鹫是人类灵魂的携带者;古埃及人在他们的象形文字和图腾里也描述了秃鹫的形象。

  狮子和花斑鬣狗通常在夜间捕食,如果它们在白天捕杀猎物,那么猎杀场景总会因为有了秃鹫的参与而变得十分壮丽而难忘。秃鹫和羚羊或斑马一样是非洲荒野的一部分,看到它们在头顶天空中翱翔或是站在一具动物尸体上啄食时,总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在人类看来,它们容貌丑陋(更别提它们脏乱的食性),被排除在任何美丽的鸟类行列之外,但它们强健有力的翅膀充分展示出这类动物的力量与健美。和一般看法正好相反的是,秃鹫并不完全依赖食肉动物吃剩的动物尸体而生,虽然它们经常参观猎杀现场(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会分一杯羹)。事头上秃鹫的大部分食物来自源于自然死亡的动物,如因年老、疾病或肢体破损而死的动物和流产的动物幼仔。如果我们知道每年有10万只牛羚不得不死在塞伦盖蒂-玛拉(为了100多万同胞能活下来,它们中寿命最长的可活10)的话,那么看到秃鹫生存得很好也就不足为奇,假如没有狮子的存在,它们就会更惬意。

  有趣的是,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上的8种秃鹫不仅能够共存,而且通过它们不同的寻食技巧和食性还能让彼此获利。当一群秃鹫站在一具动物尸体上啄食时,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有趣的现象。

  白头秃鹫

  是非洲秃鹫中体重最轻的一种,因此也是最为灵活最为敏捷的一种。由于它每天很早就开始活动,因此常常是第一个发现动物尸体的,拥有享受尸体柔软部位的优先权,不过它看来似乎更喜欢吃肌腱和兽皮,而且它会等到大群的兀鹰来把尸体肢解之后才开始吃。有趣的是,白头秃鹫长着十分显眼的黑白羽毛,因此当它飞落到动物尸体上时,在高空中盘旋的兀鹰轻而易举地就瞥见了它的一举一动。

  有三种秃鹫在形象上具有典型的秃鹫特征--弯曲的脖子和光秃秃的头--它们合称为兀鹰。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背秃鹫,它在排水道或河流沿线的大树上筑巢,群体组织松散。好几百只白背秃鹫会聚在一起吃一头大象或长颈鹿的尸体,通常它们的数目至少是其他种类秃鹫总数的三倍。在东非,鲁贝尔氏兀鹰占据着开阔的热带草原,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数量在塞伦盖蒂-玛拉首屈一指。在这里,巨大的牛羚迁徙群留下了大量自然死亡的尸体,为鲁贝尔氏兀鹰提供了现成的食物。这种体型巨大的鸟在戈尔山的岩石上繁育后代,在牛羚群迁移到肯尼亚的马赛-玛拉后,它要飞过200公里远的距离去觅食,然后再飞回自己的巢。

  为了确定腐肉的位置,食腐秃鹫必须使用各种战术。首先,它们必须能飞到高空,好使自己的视野范围扩大。其次,它们必须飞到一定的高度,以便于侦察固定物体(动物尸体)或地面活动(其他食腐动物),或是飞到更高的地方以侦察其他秃鹫和食腐动物的行动,然后跟着它们飞到食物那儿去。后一种方法可以扩大觅食范围,经常被兀鹰采用,因为兀鹰的身体太沉重,以至于它们必须尽量利用上升的热气流,使自己可以在高空滑行(兀鹰无法一直靠拍动翅膀来飞行)。群居生活使兀鹰始终有许多双眼睛扫视着身下的天空,一旦有一只兀鹰落下来侦察,其他同伴很快就会跟着它飞下来。这是兀鹰觅食过程中的权衡方案,因为一旦降到地面上,它们就会互相挑战、彼此推挤,为了抢夺食物而展开激烈的争斗。兀鹰以红肉为食,它们用无毛的长脖子插进动物尸体里,吃其中的柔软部分,它们尤其喜欢吃兽皮、肌腱和骨头。根据尸体的大小,通常大多数兀鹰都能分到一份(最好战的秃鹫在吃饱后就会减慢进食速度),这也不枉它们成群结队地辛苦觅食了。

  垂脸秃鹫是非洲秃鹫中最大的一种,其翼展超过3米。一旦兀鹰找到动物尸体,刚刚开始享用的时候,它就找来了。它靠着自己的大嘴和伸开的双翅,很快突进重围,掌控了整个局面。它甚至能同时逼退二十几只兀鹰。有趣的是,在各类秃鹫中,唯有垂脸秃鹫有足够坚硬的嘴能撕开水牛或长颈鹿坚韧的外皮,只有在它开始进餐后,兀鹰们才能顺利地吃到皮下的肉。

  羽冠秃鹫和埃及秃鹫的身体结构相似,它们头上有毛,长着细长的喙。因为体型太小,它们无法和其他大型秃鹫竞争,但是它们也自有办法:站在一边,时不时地猛咬一口,从碎骨中吸取骨髓。羽冠秃鹫一般在潮湿环境中生活,甚至在热带雨林的边缘地区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而埃及秃鹫更喜欢干燥的灌木丛林地。

  秃鹫和其他许多大型的、长命的鸟类一样,都是成双成对地生活,对鲁贝尔氏秃鹫来说,这种生活会持续4050年。秃鹫每年生一个蛋,幼鸟只有在下一轮繁育周期开始后才需独立生活。在南非,秃鹫的繁育期是一定的,它们会在旱季末抚育幼鸟,因为这时植被尚矮,秃鹫的能见距离最大,而食草动物的自然死亡率也最高。东非秃鹫的繁育期相对来讲要灵活得多,因为这里的两个雨季(即所谓的长雨季短雨季”)对食草动物的繁殖和迁徙都会造成影响。

鬣狗

  鬣狗无疑是塞伦盖蒂最出色的猎手,同时也是最有魅力的研究对象。

  在花斑鬣狗的社会里,雌性占有统治地位,地位较低的雄性鬣狗臣服于地位较高的雌性。在没有外界干扰的生态系统中,花斑鬣狗通常是以社会团体的形式群居在一起,即所谓氏族。每一氏族可包括30个或40个成员,塞伦盖蒂地区的鬣狗氏族共有80个。雌性鬣狗自出生后就一直留在本氏族,而雄性鬣狗长到两三岁就离开了原来的团体。鬣狗的公共巢穴一般是在白蚁丘或排水沟的底部挖出来的——这是本氏族的社交中心,居住着属于几位不同母亲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幼仔。雌性幼仔一生下来就能得到一个低于母亲的等级。由一只雌性鬣狗,一般是地位最高的或体型最大的担任女家长或氏族首领。

  许多花斑鬣狗都在它们巢穴周围4080公里的地区来回奔波,寻找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管身在何处,这些定期往返的鬣狗都以捕猎迁移性食草动物为食,而且它们每年来回的路程加起来实际上已经超过牛羚了。鬣狗妈妈在离开老巢来回觅食的时候,会好几天无法哺育幼仔,但它一点也不担心,因为研究表明:鬣狗奶汁里所含的营养成分是牛奶的四倍,而且蛋白质含量也特别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区的鬣狗由于遭受人类的迫害,使它们的氏族社会结构濒临瓦解的边缘,它们捕猎活的动物的能力也逐渐退化。在这种情况下,较小的鬣狗氏族可能会以狮子吃剩的猎物赖以生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有勇气追击雌狮,争夺食物。狮子和花斑鬣狗经常会来一场力量之战:狮群有时会拦住鬣狗,袭击并杀死它们的氏族族长;鬣狗则瞄准幼狮还以颜色。而在坦桑尼亚的恩戈隆戈罗火山口,情况就不同了:花斑鬣狗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常驻狮群,那个地区狮子的食物大部分是从鬣狗们的嘴里抢过来的。

  花斑鬣狗的活动时间主要是在夜晚,但它白天出现的频率比其他大型食肉动物要大得多。它们的捕猎方式是不断追捕猎物,直到猎物筋疲力尽为止--通常是选择行动不便或年幼的羚羊或斑马。一旦逮住了受害者,鬣狗就把它撕开、吞掉,虽然弄得凌乱不堪,猎物会很快死亡。而不是像被狮子或豹抓到那样慢慢地勒死。它们还能轻易地把猎物从猎豹的手中抢过来。鬣狗的食物有时候是腐肉,曾经有人看到过鬣狗和一群从天而降的秃鹫一起共享腐肉美食。强而有力的犬齿和臼齿使鬣狗能撕开并吞掉几乎整头野兽,不仅是肉,连皮带骨无一例外。它们的白色粪便很有特色,反映了其日常饮食中钙含量极高。

  鬣狗的外表虽然看起来丑陋可怖,但对待自己的子女,它们却称得上是最慈爱的父母。每当在外面猎取到食物,它们总是把最好的肉留给孩子们,它们采取的办法是--尽可能地吞食,回到巢穴后再反刍出来让子女进食。

  鬣狗有着可怕而高亢的叫声和偷偷摸摸的夜行习惯,因此它被许多非洲人视为巫婆或者是邪恶的妖精。对马赛族、卡拉马雍和其他-些部族来说,鬣狗曾(在偏远地区现在仍是)充当着出色的殡仪员”——把死者的尸体啃食殆尽,送死者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

  由于花斑鬣狗常常捕食绵羊和山羊,因而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商品家畜农场曾开展过大规模的清除鬣狗运动。在这些国家里,这一物种只能在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生存。人类也不打算将鬣狗引进新建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尽管玛迪克维野生动物保护区已经实行了一项成功的鬣狗引进计划,在那里建立了陶氏野生动物馆。

狮子

  狮子是惟一群居的猫科动物,雄狮一般和同它有血缘关系的雌狮(通常是它的姐妹和姨姑妈)还有它的后代住在一起。雄性幼狮一旦发育成熟,就会被逐出家门,而雌性幼狮会一直留在家族里,组成第二代或第三代狮群。母狮们在抚养幼狮时会互相协助,同时生产的幼仔也可以吮吸到其他母狮的乳汁。未成年的狮子,在几周大时分别有母狮将它们聚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是在团队中长大的,通常由24只母狮组成幼狮团共同养育它们的幼子,幼狮团的母狮形影不离,是狮群的社会中心。

  狮群通常由几只成年雄狮(一般是两只以上)统治,他们也很可能是兄弟。雄狮所统辖的领地大于雌狮的巢区,他们一般总是领导着两个甚至更多的狮群。

  然而,这种典型的社会结构往往出现许多变异情况,我们对狮子的社会生态了解得越多,就越暴露出更多的不同。实际情况是:狮子的种群动态,包括其他行为习性,在不同地区都各有差异。对生活在四周围有围墙、人类居住区或农田的保护区内的狮群而言,它们的种群动态很可能已完全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占据君王之位的雄狮或是长期(这种长期超过了正常的时间限度)控制狮群,或是经常被杀(被农民射杀)。两种情况的后果都是很严重的:享有太长时间统治权的雄狮最后可能得和自己的亲生女儿交配,而由雄狮定期死亡引起的狮群控制权的反复移交将导致杀婴现象的频频发生(据说雄狮总是杀掉那些没有父亲的幼狮)。可悲的是,现在非洲的大部分野生动物保护区都有上述故事发生。

  狮子是非洲大陆上的超级捕食动物,甚至能捕猎小象。一般来说,斑马、牛羚和水牛是它们最钟意的猎物,不过这也得看狮群的大小、领地,以及猎物本身的可获量。只有大型狮群才能对付水牛,而且,即使在那时,雄狮也经常被召唤(这个词用在这里毫不夸张)来给牺牲品以致命的一咬。公水牛体型庞大,强壮有力,平均体重可达800公斤,但它一旦倒下,就会成为食肉动物一个星期(或更久)的美餐。许多地区的猎物是按季节出现的,比如说,肯尼亚马赛一玛拉地区的狮子在七月到十一月期间能大快朵颐,充分享用牛羚(有些狮群甚至一个晚上就能猎杀三头牛羚),但在其他时期就只能猎取狡猾的疣猪和敏捷的瞪羚为食。

  公狮群为了争夺母狮群,彼此竞争相当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会因某公狮群得逞而告结束,其他的公狮群仍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找机会接近母狮。因此当家的公狮必须随时随地为自己的交配权而奋战。生育年龄之后的公狮,终其一生都在咆哮与追逐陌生者之中度过。

  所有当家的公狮群最后都会被年轻力壮的一代打败,没有人可以永远高高在上;但被驱逐的公狮群的子女,对刚获当家权的公狮而言是个障碍,新来者也想赶在自己被击败前孕育下一代--它们想要与母狮立即进行交配,然而有幼狮在身边的母狮是无法受孕的。所以,据说为了生自己的亲骨肉,公狮只好将先前已有的幼狮全部咬死,此说若得到证实,那将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狮子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捕杀大型猎物,二是可以保护个体。花斑鬣狗是狮子的主要敌人,这些适应性强,有组织有纪律,非常具有团队精神的动物总是以大部队出动,它们有时甚至能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手里把猎物抢过去。

  狮子自然喜欢捕食最容易得到的猎物,在一瘸一拐的斑马驹和精力旺盛的种马之间,它当然是选择前者。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狮子的大部分食物都来自腐肉或是从别的较小的或单独行动的食肉动物那里掠夺而来(猎豹是主要的倒霉蛋)

  由于狮子与人类,特别是人类的家畜之间存在有根深蒂固的冲突,在非洲大部分地区都开展过有组织的猎杀狮子运动,使狮子的分布范围逐年缩减。以前曾大量滋生舌蝇(可怕的家畜疾病的携带者)的地区在不久以前变成了狮子的避难所(大部分较大的国家公园都是建立在舌蝇区的),不过最近开展的疾病预防和苍蝇根除项目(还有其他的环境影响)已允许家畜进入这些曾经危险万分的地区。

  在非洲大陆,只有3个地区的狮群成员总数达到或超过了2000只,那就是塞伦盖蒂——玛拉、奥卡万戈——科比——荷望格复合带、以及克留格尔国家公园和邻近地区。其他地区的狮群分布都比较松散,因此也易受攻击。在这些小块分布区里,狮群的将来是令人担忧的。

猎豹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但在非洲的大型食肉动物队伍中,它却是最不起眼的,处于食肉动物等级的最底层。尽管猎豹在捕杀猎物时展现出了非凡的速度和协调性,它的战利品也往往被狮子和鬣狗夺去,蜂拥而至的大批饥饿的秃鹫也能把猎豹从它辛苦捕得的猎物旁赶走。

  猎豹和狮子的狩猎方式如出一辙——潜伏、追捕、伸出锋利的爪子扑倒猎物、迅猛而准确地咬住猎物的脖子直到猎物断气,整个狩猎过程就是一场令人窒息的戏剧,充满了艺术和刺激的情感。

  猎豹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105公里,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它的腰部很窄,体型优美,虽然它的钝爪无法伸缩自如,但它也无愧于猫科动物的骄傲。和其他猫科动物采取的悄悄靠近突袭式捕猎方式不同,猎豹捕猎依靠的是速度。它的不能伸缩的爪子经过进化,可以交替换位——移动起来就像赛跑运动员的钉鞋底,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压制猎物时这样的爪子就显得不那么灵便。和大多数食肉动物主要是在夜间捕食不同,猎豹都是在白天捕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合适,猎豹的旺盛生长取决于开阔的栖息地和充足合适的食物--小型或中型羚羊。它们在没有狮子和花斑鬣狗出没的地方繁育得更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猎豹在纳米比亚的大部分地区大量繁殖的原因 (这些地区的农场主把许多凶悍的食肉动物都给消灭掉了)

  雌性猎豹总是独居的,在理想的条件下,每两年生产24个幼仔。对母豹来说,独立支持整个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幼猎豹仔头年的死亡率一般非常高。和美洲豹不同的是,母豹没有固定的领域,它在广阔的地域里四处游荡,有时在一个地方待上几个星期,然后又转到别处去。雄猎豹则具有领土意识,通常由两只以上的雄豹组成一个小联盟去争取某个地区的所有权,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获得和许多母豹交配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雄豹组成的联盟越大,其成员待在一起的时间就越长,他们对领地的所有权就越为稳固。猎豹一般会主动避开狮子,一旦领地内驻进了狮群,他们就会撤出这个地区。就平均数字来看,幼仔在约18个月大时将会离开母豹独立生活,到那时候他们已经成为熟练的猎手,可以自己照料自己了。

  20世纪80年代,遗传学家经研究发现:所有陆地猎豹都具有相似的将会使他们灭绝的遗传物质。这暗示了这一物种在过去的某个时期肯定曾大幅度减少至一个极少的数量,而所有的幸存者在血缘关系上也比较接近。参加测验的动物在遗传的多样性方面是如此相近,以致于它们可以接受彼此之间的皮肤移植--尽管它们来自于非洲各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这种移植你一般只有在实验室的白老鼠身上才办得到!

  从生存的角度来看,这一物种令人担忧,因为它没有足够的遗传多样性去适应日渐改变的自然环境条件,出生缺陷将会出现,而一个小小的疾病就很可能会使整个物种灭亡。但自然进程通常十分缓慢,难以觉察,没有人能确定猎豹有限的遗传物质是不是真的会给它带来致命的威胁。自该研究结果披露以来,20多年过去了,非洲大陆上的猎豹尚未出现大量减少的现象。它们继续在多个拥有空旷的热带草原的大保护区里生活着,而人们所担心的出生缺陷问题,不管是在人工驯养的还是野生的猎豹身上几乎都没有发现。

  据人们所知,现在在非洲的旷野上大约只有12000只猎豹生活。它们在非洲北部地区的种群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在南亚和西亚则濒临灭绝。

动物大迁徙

  在塞伦盖蒂草原上发生的一年一度的动物大迁徙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景观,动物们靠迁徙的方式找寻水源和牧草。从空中俯瞰,迁徙的场面尤为壮观--每年大约有150万只牛羚和斑马会在塞伦盖蒂大范围地巡游一周,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隆隆作响的割草机在草原上一扫而过,还给大地的是平均每天450吨的粪便。除了牛羚和斑马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以外,走在这条迁徙路上的还有约30万只汤姆森瞪羚和3万只格兰特瞪羚。不断壮大的迁徙队伍形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浩浩荡荡的兽群。

  塞伦盖蒂因为拥有独一无二的地质和气象环境而出名,它造成了带有显著时间差的草类生长的季节性分布,这就是藏在食草动物一年一度的迁徙活动背后的推动力。

  迁徙队伍全年所走的路线并没什么规律。根据简单的图表显示,在一月接着一月的移动中,只看得出一个大概方向。如果要详加描述,情况将会如下:

  当旱季到来时,迁徙队伍从南部平原移到北部林地,并在那里逗留几个月。当雨季又重新开始时,牛羚又回到南部平原,准备产仔。在这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好牧场的过程中,迁徙路线每年都会发生变化,有时还会进入西部走廊,甚至越过公园的东部边界。

  在漫长的旅途中,动物们将经过塞伦盖蒂的三个主要的栖息地--南部草原(包括矮草原和长草原),北部林地,以及格鲁米提、塞隆勒拉和玛拉的河边地区。

  牛羚为了满足它们的口腹之欲,不得不比其他迁徙动物走得更远。在超过120万只的牛羚跋涉大约1000公里土地的同时,30万只斑马则抄了近路,每年只需走600公里的路程。跟着迁徙队伍来到平原的小汤姆森瞪羚,当大部队离开后,它们却留了下来,因此它们的迁徙之路也最短,每年大概只有300公里。

  牛羚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允分利用季节条件,它们在塞伦盖蒂东南部的平原上度过雨季,在西北部的林地里度过旱季,但是,它们的绝对体重,意味着它们在改造环境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方面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巨大的牛羚种群中,所有成员的繁育期基本上是在同一时期——通常是在1月到3月之间的某3个星期——这正是戈尔山脚矮草平原上最适宜的牧草期。牛羚群选择在这块开阔的平原上居住和产犊,不仅可以在半年的时间内减少它们又塞伦盖蒂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草动物的竞争压力(抢夺牧草),同时也可以避开雨季林地的泥泞和大量滋生的飞虫。矮草平原仅在雨季才显得绿草如茵,而且它的疏树地形也为母牛羚的生产创造了最佳条件,因为任何潜在的捕食者在这里都比在林地里更易防范。牛羚和其他大多数羚羊不同,它们不仅不会把幼仔藏起来,还会鼓励幼仔尽快站立起来加入大家庭,因为只有在集体中才会是安全的。

  在大迁徙运动中,或许最有趣的就是牛羚在塑造和不断调节它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结构时所采取的方式了。草类的组成要受食草动物放牧的影响,由于生长在平原上的草会同时遭到150多万张以上饥饿的嘴巴袭击,因此那些能够承受这种压力的草类就会比不能承受的更有竞争力和活力。甚至还有一些草类只有在不断被啃食的情况下才能茁壮生长。

  牛羚的产犊期一般和发情期相连,在56月雨季末期。牛羚也将在这个时候离开平原,即使那里还有许多牧草,因为它们必须集中到一块较小的地方,准备同时交配。有趣的是,交配期间正好是满月,这说明交配高峰是由月龄周期引发的(大多数动物的交配都发生在满月的时候)

  在迁徙过程中,牛羚的主要敌人是狮子和鬣狗。因为要照料它们自己的尚无活动能力的幼仔,牛羚的捕食行动会大大受限。的确,塞伦盖蒂的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总体数量没什么重大影响,反之,恩戈隆戈罗的非迁徙性牛羚在数量上就会大大受限于当地常驻的鬣狗和狮子。然而对迁徙动物来说,受伤或疲劳都能导致高死亡率,因为在它们的旅途中,以直有大群的秃鹫(它们的繁育周期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紧随其后。

迁徙可以减少牛羚被捕食的机会,但它们的旅途无疑是艰辛而充满危险的。一般而言,牛羚会从矮草平原出发,一直向西北方向进军,直到来到塞伦盖蒂的西部走廊和格鲁米提河。在提心吊胆地跨过格鲁米提河后,迁徙队伍向北移动——通常是一拥而入,挤满整个科莱因氏野营地特许区,然后越过坦肯边界,进入马塞-玛拉。在这儿他们必须跨过玛拉河,这条河是它们遇到的真正的障碍--巨大的鳄鱼正在等待着这些踌躇不前的猎物。除了格鲁米提河和玛拉河是牛羚等迁徙性动物的障碍之外.狮子、鬣狗和措豹等食肉动物也是它们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伴随着它们整个旅途。如果一只牛羚在玛拉河遭遇了鳄鱼的袭击,拖着受伤的腿侥幸逃命,但仍然逃脱不了死亡的追捕,刚刚离开玛拉河,它就有可能又落入狮子的腹中。

 

动物迁徙的最佳观光期

 

  2月,兽群聚集在矮草平原上,正是牛羚的产犊季节。

  5月、6月和7月,主体兽群从矮草平原向西部和北部走廊进发,正穿过格鲁米提河和玛拉河。

  11月,兽群穿过北部走廊,涌人南部地区,迎接第一场雨的到来。

  大多数来到塞伦盖蒂的人都会被动物迁徙的壮观景象完完全全地迷住。其实塞伦盖蒂真正令人心醉神迷的是它整个的生态系统,包括了一年四季的迁徙性动物和非迁徙性动物。塞伦盖蒂有几个地方,不管你什么时候去,总能欣赏到迷人的野生动物风光。还有许多地方也是全年野生动物观光的好场所,有许多不参加迁徙的常驻居民,例如狮子和猎豹。对热爱塞伦盖蒂的游客来说,即使是在旱季,南部平原上不毛的荒凉之地也充满了魅力,因为他们正好可以在这儿研究一下驻留在此的野生动物的各种生存策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