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一半海水一半黄沙 领略突尼斯的独特之美 | |
作者:徐连博 文章来源:《非洲》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4-08 09:14: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一半碧海,一半黄沙 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像突尼斯这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北部,蔚蓝的地中海温柔地亲吻着大城小镇,带来如水般的柔情,时间也放慢了脚步,一派晒着太阳的慵懒姿态;南部,茫茫撒哈拉大沙漠铺展开来,风沙卷起一种苍桑,在玄黄里留下印记,刻在当地人黝黑的脸上。两种看似相互矛盾,其实却是一种浪漫。海水和沙漠就这么交织着,缠绵悱恻,演绎一种独特的风情。 蓝白小镇 天堂外的天堂 一片蓝白小镇,加上一扇扇被星辰包围的精致童话拱门,点缀藤蔓般细致的窗框,美得令人窒息。请记住了这小镇的名字:西迪布赛(Sidi Bou Said),突尼斯的明珠,世界最美的小镇之一。 走进这里,就掉进了蓝色与白色的世界,掉进了天堂外的天堂。白墙白屋和阿里巴巴的门一眼望去,蔓延在街道两侧的全部是白色的房舍,在地中海明媚的阳光中十分耀眼。原以为是小镇居民太爱浪漫,才选了这样纯粹的白,配上大海的亮蓝,点缀上艳红鲜花。经当地人解释,才知道选择白色还有一个生活上的考量。因为地中海沿岸的夏天气候炎热,白色具有不吸热、又容易散热的特性,涂在房舍外面,可保持室内凉爽,再加上此地盛产石灰石,于是选择白色,也就理所当然了。 蓝白小镇 天堂外的天堂 希腊也有蓝白小镇,惊鸿一瞥中,仅凭大门就足以分辨两者的差别。西迪布赛的大门充满了天方夜谭的瑰丽与神秘。下半部和一般的门没什么两样,都是有棱有角的方形,也是主要的出入口,平时是不会开整扇门的;其特色表现在上半部,半圆形的穹顶,就像在伊斯兰世界中常见到的清真寺屋顶,象征伊斯兰教徒的宇宙观。门板上则是用圆钉排列成的星星、月亮、弓箭等图案,更凸显伊斯兰的独特风情。 蓝白小镇 天堂外的天堂 一张草席,一杯薄荷茶沿镇中心的小坡走到尽头,就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奈特咖啡厅(Le Cafédes Nattes),一家百年的阿拉伯咖啡厅。自1914年名画家Mache来此画下《清真寺的风景》之后,咖啡厅就未曾变过,里里外外都维持着原来的面貌。穿过蓝与白的楼梯与圆拱门,里面却是红色、绿色的扭纹梁柱,象征和平与安静。脱了鞋坐在被刷成蓝色的草席上,尝一口当年天主教徒称为“魔鬼之饮”的阿拉伯咖啡,或点一杯当地人必喝的松子薄荷茶,才不过5元人民币,轻松坐拥整个蓝白相融的世界。 阿拉伯鸟笼不养鸟 西迪布赛的商店门口挂着一个又一个鸟笼,乍看之下以为这里的人附庸风雅爱养鸟。但走遍全镇,看了不少挂在住家前的鸟笼,却不见笼里有任何鸟影,这些颇具阿拉伯风味的鸟笼并非全拿来养鸟,而是被当地人当作灯罩,甚至用作投递信件的信箱,也成为这里最有名的工艺品。鸟笼依材质、大小不同,价格有所差异,中等的每个约10第纳尔起(约52元人民币)。 地址:位于突斯尼首都突尼斯市东北20公里处,距离迦太基2公里 交通:从突尼斯市中心乘TGM火车到Sidi Bou Said站下车,票价为0.75第纳尔,约4元人民币。车程约35分钟,3至5分钟1班 杰尔巴岛 海岛上的露西亚 当我知道杰尔巴岛是著名西班牙电影《露西亚的情人》里提到的那个“地中海小岛”之后,就对这里多了种别样的感觉。 杰尔巴岛曾有过传奇般的历史。据说,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木马的设计者尤利西斯从特洛伊回国时曾登上杰尔巴岛。公元251~260年,罗马皇帝对该岛进行了9年统治。后来,汪达尔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先后进入杰尔巴岛。1560年,法国、西班牙及罗马教皇的军队与马耳他骑士结盟,围攻盘据岛上的海盗,最后攻岛军队全部被海盗杀死。19世纪末法国人攻占该岛。杰尔巴岛现在是突尼斯的一部分,与本土有海堤连接,但岛上通常用大轮渡进行运输。人们可以驾车在船上等待。这个岛约长27公里,宽26公里,面积510平方公里。古代地理学家称为“食忘忧果者的土地”。 杰尔巴人主要以种植橄榄和椰枣、织造地毯、打鱼为生。7世纪穆斯林入侵后,岛上居民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由于缺水,19世纪岛上居民曾大批外移。现在岛上每个村子均设有被称作“伏萨基亚”的蓄水池,用以储存宝贵的雨水。 一踏上小岛的土地,游客都会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电影海报里,露西亚骑摩托狂奔时身后的那座白色灯塔。即便最终没能找到那个白灯塔,如果能在这个500多平方公里的岛上喝到上好的鲜榨橙汁,住进最舒适的酒店Radisson SASResort & Thalasso,多少也是种安慰。 作为杰尔巴岛上最知名的五星级酒店,Radisson SAS自2006年7月开业以来一直是不少明星、政要的首选。不仅是因为这里与众不同的现代感精致的装潢设计,贴心周到的服务,4大风格餐厅提供的美味,媲美东南亚的顶级SPA,更因为酒店独自拥有大片纯净海滩和极好的私密性。 沐着清凉的晨风,走在空荡荡的洁白绵软的海滩上,我们等待海上日出。转眼间,玫瑰红色的太阳跳出碧波的海面,映红了云层,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美。 电影里说“这个岛下面都是空的,漂在海上”。虽然无法考证,但我知道,从此后我心的一部分飘在了这个美丽的小岛上,飘在了杰尔巴清晨的海滩上。 黄沙漫漫的玄黄天地 黄沙漫漫的玄黄天地
远离海岸,戈壁也消散,气温的炽烈和干燥的嘴唇,对于崇拜荒漠的人来说越走近越兴奋。因为每走一步就近一步接近那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 杜兹——吉利特:从撒哈拉的门户到粉色沙漠盐湖 沙漠绿洲杜兹(Douz),是前往撒哈拉沙漠的门户,越接近杜兹的中心,四周的景观就变得越发苍莽:路旁的砾石逐渐转为沙质,而草丛也越来越稀疏。渐渐地,大路变成了小路,最后变得“无路可走”。一望无际的黄沙连着天际,所谓“路”不过是轧着之前的车辙,一阵狂风沙后,可能就再也寻不到。到了杜兹就可看到一片起伏的沙丘,这里就是真正的撒哈拉沙漠了。 杜兹是骑单峰骆驼的最佳地点,因为这里的人们保留着饲养骆驼的古老风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沙漠之舟”。不过供游客乘坐的全是公骆驼,原来为了保证种群的优势,当地人仍然坚持传统:交配季节,让它们自己去沙漠深处寻找配偶,然后再驯化这些新出生的小骆驼。也许正是这样的“原汁原味”,杜兹被视为“骆驼之城”,每年12月举办的“骆驼节”也成了远近居民与游客云集的一大盛事。 本以为沙漠里就是一片玄黄,没想到见到了一片粉白的盐质沙漠——吉利特盐湖。吉利特盐湖是连结杜兹及托泽儿这两个大绿洲的桥梁,广达 5000 平方公里,约占突尼斯国土面积的 1/32。湖区还曾发现鲨鱼的骸骨,想必古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拜造山运动所赐,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盛夏季节,这里看到海市蜃楼的几率冠绝全球。 吉利特盐湖的黎明,微弱的光线下盐湖似海似镜倍感神秘。脚踩着盐粒“咯吱咯吱”作响,用手捧起来仔细看,竟然带着玫瑰的粉色光芒。周围有小贩兜售吹嘘着这粉红色盐粒,据说美容效果一流。 迦太基:女王的城堡余音绕于残垣断壁 在突尼斯旅行,变化多端的地理和风景固然总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另一种不容忽略的冲击却是时常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强音。它没有在千百年的风中飘散,而是余音绕于残垣断壁之上,声声呼唤,扣动心弦。 迦太基(Carthage)于突尼斯,就像长城于中国。当地人流传着一种说法“若到突尼斯,必游迦太基”。这个3000年前的古城,默默地静守在突尼斯北海岸的一角,响着谁也不能忽略的历史回音。 站在腓尼基人、罗马人进行3次布匿战争的土地上,站在几建几毁的遗迹中,迦太基的辉煌已随风散去。惟有,蓝天依旧。 关于迦太基的众多传说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绝对要数“牛皮建国”的故事了:一位名叫艾丽莎的漂亮女王,为了逃避同胞哥哥的追杀,带着随从,乘船西渡。看到这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可控制地中海交通要道,就决定在此地建城。然而根据当地柏柏尔人的习俗,禁止外来人占有超过一张牛皮大小的地方。这可难不倒聪慧的艾丽莎,她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细又薄的皮条,首尾相接,将土地围了起来。就这样,女王得到了所想要的地盘,建立起这个历史上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打败腓尼基人,女王的城池被夷为平地。接着,一个新的罗马-迦太基城在原来的废墟上重建起来,并成为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如今能看到的遗址主要就是这一时期的建筑。其中,安东南(Antonin)浴室和剧场让古罗马人引以为傲。前者曾是罗马帝国最大的浴室,仅是它的“空调室”就有47米长15米高;后者可以容纳几万人,如今一年一度的“迦太基国际联欢节”还在此举办。 在圣·西普里安(St. Cyprien)天主教堂遗址的东侧,矗立着一座宏伟建筑,这就是迦太基国立博物馆,专门展出迦太基考古区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资料。馆内一块巨石上刻有腓尼基文字。石上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辨,据说就是这些字母后来成为希腊和阿拉伯采用字母的根源,从而流传到世界各地。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